世界观察:雪龙2号破冰船承载极地科考梦
近年来,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2021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船舶企业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我国的造船行业确实存在短板。很多尖端技术被欧美封锁,高端领域的船只能靠自己突破,比如说南北极科考用的破冰船。南北极地区具有独特地理环境、丰富物质资源,除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外,还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
| 极地考察的意义
南极,离中国最远的大陆,蕴藏着全球72%的淡水,煤矿5000亿吨,最大的蛋白质库——10亿吨磷虾,1000亿桶石油,500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可供世界开采200年。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地区进行科考活动,可以收集关于气候,海洋学的相关数据,对地球有更充分的认知。人类进行南极科考,一方面想在这里发现生命和自然科学的奥秘,另外针对地球地质环境,气候,生物和天文等学科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南极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加以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的话,对于人类改善和提升生存环境,推动文明进程,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我们国家在1984年成立南极考察队,参与关于南极科考,加入了南极条约,并且获得协商国资格,并于1985年和1989年,先后在南极洲建立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和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
| 我国第一艘破冰船“雪龙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先后组织了超过30次南极科考,7次北极科考,如今中国在南北极建立了多座极地科考站,在中国开始进行极地科考后,从乌克兰购买了一艘苏联极地运输船,在经过改造后被命名为雪龙号,但是这样一艘船舶,无法肩负起科研大国的极地科考重任,放眼全球,英国、法国、韩国甚至是日本,都有属于自己的破冰船,比雪龙号还要先进,因此没有一艘属于自己的极地科考船,必然会成为遗憾。雪龙2号的诞生,填补了中国缺少极地破冰船的空白,使得中国船舶技术得到发展,也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派遣雪龙2号进行科学考察,中国在获得各种宝贵的一手数据资料的同时,也能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不论极地科考的最终结果如何,都会创造很多意义与价值,因此国家斥巨资打造雪龙2号破冰船,是充满大国智慧的明智决策。
| 雪龙2号破冰船
中国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H2560),是中外联合设计制造,由行内翘楚芬兰阿克北极(Aker Arctic)公司负责设计,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11日正式交付使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该船的船体结构强度满足PC3级要求,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填补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根据其总设计师介绍,雪龙2号破冰能力、环保能力、物资运送能力都是世界一流,是中国建造的首艘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满载排水量13000吨,海上自持力60天,可搭载90位乘客。这艘船舶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可以在2到3节的航速下,在厚度1.5米的冰层和0.2米的雪层环境中航行。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双向破冰设计,并且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所以这艘船舶可以在原地进行360度转向,在恶劣的南北极冰层海域几乎畅通无阻。
这艘船舶搭载了365个智能化功能服务的监测点,可以感应到冰载荷、温度、加速度等数据,将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及时提供给操作员,操作员根据数据进行航行,使得船舶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航向,避免了操作失误导致船舶故障问题的发生。雪龙2号是一艘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可以满足无限航区要求的先进极地科考船。
| 其他国家的破冰船
俄罗斯是拥有破冰船最多的国家,总计61艘,目前在役44艘,正在建造11艘,计划建造4艘,退役2艘。加拿大拥有世界第二多的破冰船,总计14艘,目前在役7艘,在建2艘,计划建造5艘。之后排名分别是芬兰、瑞典、美国、丹麦、中国......。
俄罗斯“22220项目”世界最大核动力破冰船系列的第四艘 “ 雅库特 ” 号下水仪式今年11月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是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出席了下水仪式。
在此之前,俄罗斯的前两艘同系列的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和“西伯利亚”号分别已经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而该系列的第三艘“乌拉尔”号预计将在2022年也就是今年的年底进行交付。同时,仍有一艘该型核动力破冰船“楚科奇”号仍在建造,预计2026年服役。并且,在“雅库特”号下水当天,俄罗斯又决定继续增加两艘22220型破冰船的订单,不论是质量和数量俄罗斯预计都将持续领先。拥有4.5万以上马力破冰船的国家只有两个:俄罗斯和美国,数量分别是6艘和1艘。拥有4.5万马力~2万马力破冰船的国家,全球有6个,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芬兰、瑞士、美国、日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