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暗夜”,如何让航天员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这也是东风着陆场首次在冬季夜间迎接执行搜救任务的挑战。面对严寒和暗夜带来的诸多困难,地面是如何准备和应对的?
夜间搜索发现目标难
由于直升机飞行的快捷性,航天员搜救任务均以直升机分队为主。白天执行搜救任务,机上搜救队员很容易发现目标,而夜间靠目视看不到返回舱,因此必须借助微光、红外光学设备。夜间到达着陆现场难
(资料图片)
东风着陆场看上去是平坦的大戈壁,实际上有许多干枯的梭梭树、高压输电线、低矮建筑、铁丝围网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等,这些会对直升机的夜间降落造成很大威胁。此外,直升机降落时旋翼卷起的沙尘还会遮挡飞行员视线,此时直升机基本是盲降,再加上粗砂和石子也容易导致直升机故障,因此降落过程风险很大。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
在亮度方面,夜间实施航天员救援必须准备大量的灯光照明设备并携带至现场,使救援现场达到亮如白昼的效果。在温度方面,严寒条件下救援航天员要创造一个温暖的救援环境,为航天员准备可靠的御寒物资。打开舱门口后要在舱内温度降低前尽快组织航天员出舱,航天员在舱外极寒环境停留时间要尽可能短,要充分保障航天员医监医保环境温暖如春,并且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热水洗漱。
严寒条件还可能导致机械设备低温启动困难、电子设备工作异常、电池续航能力降低、搜救队员操作失误等,因此救援现场对保障要求非常高。
搜救行动风险防控要求高
多架无人机、直升机夜间在同一空域飞行,近百台车辆在夜间无道路依托茫茫戈壁行驶,许多外来驾驶员不熟悉东风着陆场地貌环境和气候特点;着陆现场虽然有照明设备,但大多数区域仍然是漆黑一片,人员需要在黑暗中活动,这些因素对搜救行动的风险防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多
载人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在东风着陆场,飞船有可能着陆于地貌复杂地域,如山地、沙漠、盐碱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过程中可能遭遇复杂天气现象,如刮风、下雪、沙尘等。这些复杂情况、困难工况与严寒天气、暗夜环境叠加,进一步增加了搜索任务组织实施的难度。
面对这些近乎严苛的考验,地面人员进行了哪些准备工作,让航天员在返回地球时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
01 制定方案、预案
东风着陆场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最寒冷、最黑暗情况,按照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应急情况有对策的思路,制定了飞船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叫响了“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应急情况有对策”的口号,加强了救援预案研究,重点开展了返回舱倒扣、舱口被掩埋、舱体变形等极端情况的处置训练,在着陆场周边所有水域安排了瞭望哨。
02 持续技术升级
针对夜间搜索难题,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在着陆场应用,优选天基、空基、地基弹道测量数据送往搜救直升机,完成航天语言到航空语言的转变,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研制了国内首款共口径、长焦距、柱型直升机光电吊舱,调配了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了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
03 准备物资器材
按照救援现场亮如白昼的思路,筹措了夜间救援航天员需要的各种照明器材。
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对医监医保车进行维护。在严寒条件下,医检医保车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洗热水澡;所有野外工作设备都进行了抗低温防护,车辆加装了低温启动装置,通信设备配足了备用电池,着陆现场临时搭建场所均按8小时供暖配齐电力保障设施等。
04 熟悉搜救环境
直升机分队选派夜航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组成的最强阵容飞行机组,组织了多次夜航飞行和降落训练,对着陆区内各种地形地貌、危险物进行了标记,突破直升机夜间在戈壁软沙区降落的关键技术。
地面分队对着陆区进行了地毯式勘察,除标记铁丝围网、梭梭林地、软沙区等车辆通行危险区外,详细记录和整理了车辆易通行轨迹,为夜间车辆快速机动做好准备。
05 分阶段组织了训练演练
已组织10次直升机夜航和野外陌生地域夜间降落训练,组织了2次空地协同训练、3次全系统演练,按计划完成了飞船返回前的各项训练演练工作,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所有装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具备执行搜救任务的条件。
这次搜救任务东风着陆场组建了1支直升机搜救分队、1支载有伞降队员的空运机动搜救分队、1支地面搜救分队,着陆区周边3旗3县1市地方政府组建了民兵分队,在着陆场、地面搜救团队等多方密切配合、大力协同下,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健康出舱,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