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怎么聊天的?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虫言虫语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资料图】
《画沙》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我对着蝉认真说话,在对你牵挂。”每年夏天出现在我们窗外的小小昆虫,虽然实在难以理解人类的语言,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的语言。
从广义上说,如果把同种昆虫的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昆虫种类之间,甚至昆虫与包括其他动物和植物在内的环境之间的“对话”(信息联系)都看成“语言”的话,那么昆虫的“语言系统”可以算是丰富多彩而且相当有趣呢!
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视觉语言
虽然蝶类所能看到的图像模糊不清,但是它们辨别颜色的能力非常强。有人认为,蝶类在花丛中飞舞并选择花朵时,不是根据花朵的外形来选择,而是根据花朵的颜色来决定;雄蝶寻觅“伴侣”,也首先用眼睛分辨对方翅上的斑纹是否属于“同族”。还有人发现,苍蝇在产卵时需要寄主植物的颜色、形状和化学气味的协调刺激。
蝴蝶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作用在蜜蜂中表现尤其突出。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担负着筑巢、采粉、酿蜜、育儿的繁重任务。大批工蜂出巢采蜜前先派出“侦察蜂”去寻找蜜源。侦察蜂找到距蜂箱100米以内的蜜源时,即回巢报信,除留有追踪信息外,还在蜂巢上交替性地向左或向右转着小圆圈,以“圆舞”的方式爬行。
蜜蜂在工作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人们也许要问,工蜂在黑洞洞的蜂箱里表演的各种舞蹈动作,其他同伴是怎样领会到的呢?原来它们是利用头上颤抖的触角抚摸工蜂身体时,使“舞蹈语言”转换成“接触语言”而获得信息的。
这种传递方法,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它们还要利用翅的不断振动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蜂巢中的蜜蜂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午睡操场传来蝉的声音,多少年后也还是很好听——声音通讯
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是昆虫的一种“语言”形式。昆虫虽然不能用嘴发出声音来,却可以充分运用身体上的各种发声器官来弥补这一不足。昆虫虽无耳朵,但它们有着极为敏感的听觉器官(如听觉毛、江氏听器、鼓膜听器等)。昆虫的特殊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传递同物种之间各种“代号”的声音通讯系统。
蝉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对不同种类昆虫声音通讯的发声机理和部位有所认识。我国古籍《草木疏》上说:“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埤雅》上说:“苍蝇声雄壮,青蝇声清聒,其音皆在翼。”已明确地将不同昆虫的“声语”分为摩擦发声和振动发声。
蚱蜢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光信号语言
身体渺小的昆虫能巧妙地利用闪光(灯语)进行联络,萤火虫是这种通讯方式的代表。夏日黄昏,山涧草丛,灌木林间,常见有一盏盏悬挂在空中的小灯,像是与繁星争露。如果你用小网,把“小灯”罩住,便会看到它是一种身披硬壳的小甲虫。由于它的腹部末端能发出点点荧光,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萤火虫。
萤火虫
(图片来源:Veer图库)
除萤火虫外,还有许多昆虫,它们只有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里,它们能顺利地找到花朵,这也是“闪光语言”的功劳。
夜行昆虫在空中飞翔时,由于翅膀的振动,不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能,发出紫外光来向花朵“问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发出热情的邀请;昆虫身上的特殊构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会顾波飞去,为花传粉。这样,昆虫的灯语也为大自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结语
昆虫的“语言”多姿多彩,表达方式也五花八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类对这种“语言”知之甚少,有的方面只是刚刚涉足,有的则尚未有人探索。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人类必将越来越深入地揭开昆虫“语言”之谜,并运用这些知识主动而有效地认识昆虫的行为。
编辑:郭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