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作品(走,去萧红的世界)
萧红作品(走,去萧红的世界)
整理/防雨贴
(资料图)
小红
小红3岁,她妈妈。
萧红和萧军
萧红与端木蕻良
主题:纪念萧红诞辰110周年暨萧红传记新书分享会。
时间:2021年6月5日10点。
地点:首都图书馆A座报告厅
主持人:刘伟,负责萧红传记的编辑。
主办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写这样一个人,一个时代。
需要更好的写作方式。
主持人:萧红,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与张爱玲、吕碧城、石评梅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她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被柳亚子誉为“顶天之灵,人间之才”。在她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给我们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未完成的马伯乐》等近百万个用鲜血写成的燃烧的文字。
今年是萧红诞辰1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纪洪真的《萧红传》。这是作者40年来写的一部传记,深深触动了萧红漂泊孤独的灵魂。它以50多万字、20多幅插图,真实全面地还原了呼兰河之女萧红的悲惨生活,教我们了解一代才女的“流离”与“不甘”,走进萧红“幼稚”却不幸福的一生。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1911年端午节,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年恰逢萧红诞辰110周年。今年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70周年。《萧红作品选》、《萧红作品新编》、《萧红十年集》、《萧红全集》、《萧红散文》、《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我们出版的书深受读者的喜爱。
纪红珍女士此次出版的代表作《萧红传》,是一部有分量、有教育意义的萧红传记。书中的许多内容,如对萧红生平背景的考察,对王恩嘉生平经历和神秘失踪的考证,对萧红研究中相关史料的梳理和鉴别,全书的求真精神、开放的叙事结构和缜密的学术逻辑,都显示了很高的学术修养。更可贵的是,作者以女性视角走近另一位才女深邃的精神世界,与叙述者的心灵高度契合,从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生动的萧红形象,这也是《萧红传》区别于市面上其他萧红传记的关键所在。
主持人:赵玉安老师是一位很早就研究萧红的学者。他写于1985年11月的近三万字的代表作《论萧红小说的散文特色与中国现代小说》,可以说是研究萧红的必备文章。其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比如萧红作品近乎幼稚、毫无章法的结构,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赵玉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最近应该约好了,要编一本自己的学术著作选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著作只选了一本,是关于萧红的。我也认为这是唯一一个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但面对纪红珍的《萧红大传》,我应该承认我无法深耕——我无法做到一个方向、一个话题、一个人物。
我特别注意萧红故事里经常提到的两段婚姻。我注意到纪红珍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很认真,因为他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尤其是对于端木蕻良和萧红关系的处理,以及端木蕻良在萧红死前的所作所为,她处理的很平衡,不采纳或者不仅仅采纳一家之言。因为之前有一个关于这个的说法,而且影响很广,引起了大家对端木蕻良的恶感。这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一种叙事态度,就是你如何看待这样一段相对私密的历史。
一个作家研究的价值,有时并不局限于这个作家,一个作家和一段历史,一个地区等。,它可能有一个非常大的方面。能不能打开就看你本事了。在座的有些人可能看过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汤唯和冯绍峰主演的《黄金时代》。是一部获奖的电影,很精彩,但是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无法呈现。例如,萧红与同时代的聂绀弩和舒群之间的关系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陌生的,这限制了其目标的实现。所以写这样一个人,一个时代,真的需要更大的篇幅,更好的文笔。
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
萧红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主持人:萧红的传记写得很详细。萧红只活了31年,萧红的传记却写了50多万字。为什么写这么多字?因为萧红和现代文学的很多作家有很多联系,这个小切口可以折射出一个大时代,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孙瑜(原鲁迅博物馆馆长,著名学者):纪红珍老师的书包含了很多话题,每一章都埋伏着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史上的难点话题,比如左翼文学。一般我们把萧红放在左翼作家中,但她与丁玲、聂绀弩这样的左翼作家不同,而是相互交叉的。所以这本书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抗日战争,左联,还有她在重庆和香港的经历,涉及到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难题,她都处理得很好。当然,关于萧红和鲁迅相遇的那部分非常精彩。季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有自己的学问。
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对现当代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他同时代的人。而同代人整体把握鲁迅精神精髓的却少之又少,都是从某个方面继承了鲁迅精神。比如鲁迅去世后,鲁迅写的最好的作品是萧红和徐繁成。
徐繁成继承了鲁迅早期在“文化偏执”和“人类历史”时期对人类文明和古典主义的关注。鲁迅没有精力去做,徐繁成完成了鲁迅的未竟事业。后来,他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然后去了印度。他翻译了古印度文献《博伽梵歌》和《五十奥义书》,从事老子假设等研究。实际上,他放大了五四一代和鲁迅一代提出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所以鲁迅作为智者学者的风采入笔。
萧红继承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散文写作中的肌理,以及原始的充满活力的、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是将萧红与鲁迅联系起来的传统。当然,她在和聂绀弩聊天的时候,认为自己和鲁迅差得远,对自己缺点的认识很准。萧红继承了鲁迅的一面,聂绀弩继承了鲁迅的杂文思想和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所以,鲁迅的同时代人或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鲁迅的传统。至今没有人能从整体上展现鲁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然而在鲁迅的学生中,萧红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话题。民国时期,像张爱玲、丁玲这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今天不断被人阅读,尤其是张爱玲。丁玲和萧红都很崇拜鲁迅,但是在丁玲的作品里,你可以感受到她虽然写的不多,但是她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尤其是左翼理论和政党文化意识形态的纠结。但是萧红没有。萧红是左派,但她没有党派意识形态的强烈纠结。所以她的左翼,我个人认为是草根左翼,就像鲁迅一样。在斯大林主义出现之前,鲁迅接受了普列汉诺夫和卢那查尔斯基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所以,在左翼作家中,鲁迅和周扬的左翼思想是根本不同的。萧红继承了鲁迅的这一点,所以她很真诚,不受外界观念的束缚。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写不出作品,而一旦写出来,都是口号和思想的载体。但萧红的作品是一种天籁之音,植根于东北黑土地,与中国的民族悲剧和中国近代史深深纠缠。这超出了左翼。她来自左翼的文化背景,但她是超越的。萧红超越了时代的这一方面,纪红珍在这本书里的表现也非常准确,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萧红的存在的确是一个奇迹。她早期没有接受过那种严格的现代教育,但她联系了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好的传统。她以敏锐的捕捉生活的能力和审美经验捕捉到了存在的秘密。事实上,她展示了一个被囚禁在现代生活困境中的人如何反抗这种绝望和这种被奴役的生活,她呈现了个体生命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她的命运已经超出了意识形态的范畴,还有更深的外延在里面。这是萧红今天被我们不断口述和叙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不仅在左翼文学中独树一帜
她也是现代文学中唯一的一个。
杨莲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女性与性别文化研究专家):萧红的成名确实是基于左翼文学的背景,但萧红的创作在左翼文学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她不仅在左翼文学中独树一帜,在现代文学中也是独树一帜。
纪红珍的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揭示了萧红后期创作的细节和过程。《马伯乐》由萧红在重庆创作,在香港完成。这部小说没有写完,但是你打开第一句,就很红——“马伯乐战前胆小”,很口语化。萧红的文字振振有词,她很简洁,很有诗意,但这种简洁和诗意不是刻意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从马伯乐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战争、难民逃亡、文人南下等问题的书写。其实她写的是那个时期最真实的日常场景,与当时左翼写战斗性、战斗性、阶级性,提升民族战斗精神的要求不符。因为她没有刻意让文学成为一种思想的传声筒,才使得她的文学代代相传。
我之前的研究,说来惭愧,是基于80年代的葛浩文(萧红的另一位传记作者),以及聂绀弩的《在安》等文学传记文本来建构我心目中的萧红。所以,关于萧红的书写,有很多偏颇甚至错误。比如萧红的第一次婚姻和她与王恩嘉的关系。以前我们把他们两个都当成成年人看待,认为王恩佳很年轻很邪恶,就把小红引诱到酒店一起住了几个月然后抛弃她跑了。
季老师还原了这个历史细节。其实两个人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年,叛逆,经济独立,依赖。在这种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电影《黄金时代》对这种关系的还原,我觉得是相当真实的。王恩加也是个小男孩。他不是故意抛弃他的。在过去,因为萧红已经成为经典作家,我们从萧红成熟的形象和地位去了解她的历史,所以我们把她当成了一个成年人,而这些和她有血缘关系的男人,也被当成了非常理性的成年人。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当然有些判断会比较苛刻,也不太符合历史的真相。
以及端木蕻良和萧红后期的关系。我们过去读到的关于萧红的回忆或传记性文字,大多来自左翼文学作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端木蕻良有偏见,包括聂绀弩先生。聂绀弩先生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但他在Xi安的文章虽然委婉,却明确暗示端木蕻良是一个懦弱自私的小人。萧军口中的端木宏亮更是如此。
萧红有童年创伤。
这和张爱玲很像。
杨莲芬:当然也有萧红的责任。这是我特别佩服季老师的地方。萧红自己的责任在哪里,她也写出来。小红幼年丧母,因行为调皮,常被大人嫌弃。她有童年创伤,和张爱玲很像。她反抗并逃离了一个少年,又被抓住了。在这样的痛苦之后,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或紧张。不止一个作家回忆萧红的时候,丁玲也说过她紧张的笑声等等。教师的这些方面并不为受尊重者所忌讳,而是客观地展示出来。
萧红一直怀疑端木蕻良自私,会抛弃她,尤其是她在香港生病后。当时香港沦陷,端木宏亮出门找机票,找医院,找零钱。出去很久不回来,甚至几天都不回来。甚至有一次,他连回不回来都不说就跑了,把萧红留给罗照顾。中间发生了什么,其实可以用普通人的经验来推测和判断。端木蕻良不是圣人,就算是少爷也没结过婚。小红比他大。萧红之前不止一次说过,“如果萧军在,萧军肯定不会抛弃我。如果我告诉小军我需要他,小军一定会回来的。”端木蕻良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感觉?端木弘亮可以愤然离开几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过去,所有这些行为都归咎于端木弘亮的自私和狭隘。
纪老师的传记非常好的还原了萧红生病住院的一些细节——有一次端木蕻良回来,萧红对他只是居高临下,甚至对罗这样的外人说了很多不恰当的话,但端木蕻良回来后,却去给她倒尿,吸痰。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
2005年,曹格成(端木蕻良的侄子)出版了《我的萧红姨妈》,季先生的这本书也没有排斥这样的亲人回忆。有时候,我们亲人的回忆是不可靠的,尤其是端木蕻良在文学界被大家声讨的时候。他们的叙述作为一种防御姿态很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怀疑。但是,纪老师的这个传记,让我们觉得可信,因为她不仅仅是相信某一个家庭的某一个故事。而是她什么都带,比如香港沦陷的故事,端木蕻良离开萧红的故事,端木蕻良和罗与萧红的纠葛。她非常仔细地还原了这个故事,利用了各种信息。事实上,如此全面透彻的利用史料,经过全面的研究和综合的考量,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再来看曹格成和端木蕻良的妻子钟耀群,他们在里面讨论一些真实的事实,这样人物还原后也是真实的。
每个人都有弱点。以前,我们传统上站在维护萧红的立场上看待她生活中的两三个男人时,还是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把人当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你是著名作家,你的道德应该更好,你的考虑应该更全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都是普通人。
作家总是面对人类的无知。
但我期待光明和温暖。
袁泉(萧红研究专家,自由撰稿人):我个人看萧红的时候,觉得她不够好。她不可归类,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她的话自有光芒。你听起来很天真,但它们很生动。她的大部分散文可以被认为是她的自我叙述。但她的小说不是这样的。她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民间色彩、草根性和巨大的同情心。你看她的小说,会很沉重——每个人都跟蝼蚁一样,很低级,有人盗墓,有人聋了,有人瞎了,战争时期孩子去当兵了,一个母亲疯了。都是很渺小很卑微的人,但是在萧红的作品里,因为她的心血,她的爱和同情都在里面,这些东西特别能打动我们,让你感同身受。
注意萧红。很多人关注她的生活,她的八卦,她的爱情婚姻,还有蕾丝,很多无厘头的故事被当做一部信史。其实这些都是应该忽略的。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个人,她给我们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优秀文本,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缅怀鲁迅先生》、《商业街》以及经典小说《小城三月》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请关注她的作品,阅读她的作品,顺着季老师在这本书里提供的线索,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阅读。
郭娟(主编、主编,《新文学史料》专栏作家):据学者统计,鲁迅传记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多的,其次是丁玲,再其次是萧红。在我的记忆中,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第一个走红的作家是二小(当然鲁迅除外)。当时,一些关于萧红的史料被发掘出来,比丁玲、胡风甚至林和张爱玲都要早得多。这有利也有弊。好处当然是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萧红,让更多的人收集整理她的史料,因为她同时代的人当时都还健在,包括端木蕻良、萧军、罗,都与萧红有过密切的接触。
直到1991年我才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新文学史料。当时我跟着我们的老编辑韩牛先生去端木蕻良家打草稿。那时候端木蕻良拼命写他的《曹雪芹传》,坐在轮椅上。纪老师书中的端木形象,留着长发,特别注重穿着,经常穿着马靴,很是潇洒。他对萧红很有吸引力,也很花架子。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的关系中,端木蕻良一直受到同时代左翼作家的谴责。但端木面对这些指责却一言不发。每次萧红去世,他都默默写一首古诗纪念萧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姚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当我看到萧红的传记时,我特别好奇。我觉得这个“大”可以有很多关注。我觉得是一个大女人写另一个大女人。我不是才女,而是大女人。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萧红当成一个弱女子。她的人生经历是流浪,她总是提到流离。但是从生命的力量和她的创作能力来说,其实萧红是一个大而强的。我觉得《大川》有这个意思。就像聂绀弩先生说的,萧红是“大鹏金翅鸟,一定要飞”。
对于大龄女性,季先生自己的总结可能在三个意义上:一是民族意识,民族战争中的女性;二是萧红的阶级意识;第三是关于她的性别意识。我觉得这三种意识中,最强的是性别意识。萧红自己在胡风召开的座谈会上也说过“作家总是对人类无知”。我想这可能才是萧红真正的写作动机——作家总是对人类无知,却又期待光明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