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奔跑的大块头——犀牛-世界新要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犀牛,哺乳类犀科的总称,学名来自拉丁文“鼻子”和“角”的合成,意思是“鼻子上长着角”,这也是犀牛最明显的特征。犀牛分为6种,分别为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黑犀、北白犀和南白犀。它们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第二大陆生动物。
(图片来源:北京动物园)
犀牛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雄犀牛,或带领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很久以前,犀牛就明白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待在家里,远离斗争,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去应对捕食者,而是演化出了一套异常敏感的反应系统,依靠这一反应系统,它们可以在危险临近时通过听觉或嗅觉提前感知到。它们杯状的大耳朵依然能够朝各个方向旋转来捕获最细微的声音,它们的鼻子也能像读书一样去读取空气中的信息,犀牛鼻腔所占的空间甚至超过它们的大脑,当危险上升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突然转身并飞奔到灌木丛中。它们推土机一样的身体能够推平眼前的任何植被,但同时也能够完成漂亮的回旋动作,这都归功于它们能够精确旋转和扭动的肌肉结构。
犀牛拥有庞大的身形、粗厚的皮肤、飞快的奔跑速度和坚硬的角,它们在野外没有天敌。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
由于人口的增长 ,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种群的分离——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抵制一切残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避免更多物种因为人类的贪念而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