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工作怎么样(我在平安银行工作的感受)
11月30日,我应邀参加了平安银行的一个行业交流会,回顾了平安银行三年的转型历程。
(相关资料图)
整个交流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平安银行转型结果如何?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财富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8.4%,至92.25万人;私人客户同比增长26.3%,达到5.53万人。
其中,民营银行AUM达到10494.9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0%。
什么是财富客户?什么是私人客户?
财富是指在平安银行资产超过50万的客户;私人银行客户是资产600万以上的客户。
这些客户是每个银行都努力争取的优质客户。
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平安银行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做了哪些正确的事情来获得这样的结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次和平安银行交流后得到的三点感悟,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 1 —
恰当的策略
第一感觉是平安银行策略得当。
你什么意思?
这几年作为商业顾问,和很多传统金融公司、银行打过交道,也和很多新金融科技人有过深入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也就是面对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传统的金融公司会说,
什么金融科技?你只是在国家还没有规范你的前提下,做了一些不合规的事情。
你对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了解多少?
如果国家用同样的监管来监管你,那就看你怎么操作了。
而金融科技公司会对传统金融公司说,
你的传统金融公司效率低下。
你把风险管理叫做什么?
就让人拿200万的房子做抵押,然后借给他们100万。
你借钱给别人,没有任何抵押吗?这就是风险管理。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讨论孰是孰非。
但是,这反映了很多传统金融从业者的心态。甚至有人说,在传统金融如此严格的监管下,什么都做不了,还提什么科技创新?
我在平安银行的同学告诉我,面对监管,平安没有犹豫,提出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精细”的战略方针。
在未来三年的转型中,平安银行将坚定地实施这一战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监管又符合创新的道路。
其实说到战略,除了平安银行清晰的战略方针,平安的整个战略设计也很值得借鉴。
平安的战略设计是什么?
也就是几年前,平安构建了平安综合金融的战略设计框架。
平安综合金融是什么?
平安的基础是保险,然后现在有平安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好医生,陆金所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属于平安的,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矩阵,叫做平安综合金融。
就像下围棋一样。
你在顾全大局的时候,可能会不停地留出一些闲暇时间,看起来没什么用。
那么战争到了后面,这些闲人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以后就能很好的满足你,帮你赢得大局。
平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下这么大一盘棋的金融机构。
5年前,甚至10年前,我留出了一些闲暇时间。
然而,当战争局势处于后期,需要努力时,平安旗下的各种金融服务之间可能会有很大的协同作用。
比如说。
比如平安好医生是怎么遇到平安银行的?
平安好医生推出的企业远程门诊服务,24小时在线问诊,同城1小时闪电送药服务,可以免费送给平安银行的客户。
现在有医疗所的公司比较少,员工需要请假去医院排队。
但是,如果你是平安银行的企业客户,那么你的员工可以在平安银行的APP里直接去找平安好医生进行在线问诊,闪电送药。
对企业和员工都很方便。
作为平安银行的个人客户,也可以享受这项服务。
这是平安好医生对平安银行的回应。
除了平安好医生,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银行、平安保险、汽车等板块可以联动,优势互补。
这就是回应的力度。
这种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其他银行是一支战斗的军队;那么和平就是一个军团,很多军队一起作战。
也是平安这种综合性金融机构独有的战略优势。
我们很多企业家制定了明年业绩增长30%、收入增长50%的战略。
这些都不是策略。
是战略布局,是闲暇,是30%的精力去做与当前业务和业绩关系不大,但未来会有用的事情。
这就是策略。
这是我对平安银行的第一个感悟:策略得当。
— 2 —
使用人才。
第二个洞见是他们用对了人才。
的确,一个优秀的人对一个公司来说太重要了。什么事情都需要人去做。人要是错了,再有正确的策略也没用。
平安银行如何用人?
第一,科技银行一定要用科技人才。
比如领导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的蔡新发,就是平安重用的科技人才。
加入平安之前,蔡新发在美国硅谷工作了13年,担任易贝美国总部总工程师。
2011年回国,先后担任PPTV高级总监和携程酒店事业部首席技术官。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蔡新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互联网人才。
在这次受邀交流中,我也有机会与蔡星面对面交流。
对于平安银行转型是否对招商银行不利,他表示,
我们不要和招商银行竞价了。
因为招行已经是零售银行的巨头了,以它的打法,我们肯定不会去找它的位置。
所以,要做零售银行,就得用全新的方式去做。
例如,关于效率,他说,
从企业效率来看,与优秀的互联网行业相比,今天的传统金融的效率只能打30分。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美国不受欢迎?不是他们不参加,而是他们原来的金融服务已经很方便了。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现在的服务效率只有30分。
我们金融行业,其实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要改进,要进步。
作为传统银行从业者,蔡兴能这样说,坦率地指出了传统金融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可能和他长期在美国硅谷和互联网公司工作有很大关系。
赞蔡星。
平安银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还因为有蔡航这样的科技人才而获得了宝贵的外部视角。
这个视角是那些一直在传统金融中挣扎的人很难获得的。
非常珍贵。
所以平安用的第一类人是像蔡新发这样的科技人才。
— —
第二,金融行业要用金融行业最优秀的人才,行业内的精英人才。
例如,张深现任平安银行零售风险总监兼零售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在加入平安银行之前,他是美国运通国际部信贷审批和客户开发副总裁,美国中小企业部风险决策副总裁。
美国运通公司成立于1850年,是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财务规划和国际银行业务的领导者。
因此,像张深这样在同行业、华尔街等顶级金融机构有着深厚经验的行业精英,对于平安来说就是第二类人才。
— —
第三,用好安全全面的金融人才。
平安综合金融人才是什么?
在平安多个板块经历过的人。
比如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1994年加入平安,先后在平安产险、平安人寿、平安证券锤炼。
这样的人才才能深刻理解安全的组织文化,更好地融入集团,更好地与矩阵中的其他业务进行协调和链接。
— —
这就是平安银行用的三类人:科技人才、行业精英、综合金融人才。
这是我对平安银行的第二个感悟:用对人才。
— 3 —
科技务实
第三个洞见是,他们在科学技术上是务实的。
什么是科技务实?
因为科学技术是实现我们战略目标的工具,用科学技术提高企业效率,增加用户体验是切实可行的。
那么,平安银行是如何达到科学务实的目的的呢?
平安的同学告诉我,他们有一套“四化”打法,很有意思。
哪个四化?数据管理、线上运营、综合服务、生态发展。
数据管理:AI实现业务升级、数据驱动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线上运营:100%全服务、在线管理;
综合服务:团队的综合展示,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升级;
生态发展:对内深化综合金融,拥抱五大生态,对外加快开放平台。
听起来有点抽象?
我们以数据管理为例,说明平安银行的技术是务实的。
比如,为了让知识库更好地支持智能客服机器人,平安银行组建了200人的坐席团队。
每天处理上万条客户电话记录,把记录的客户信息整理成知识条目,输入系统成为训练样本。
至今已投入训练3年。
如今,平安的AI客服占比已经达到90%,节省了3000人的餐桌,客户平均运营成本下降了38%。
200名陪练拯救了3000名客服。
这在科技上是务实的,是在用科技提高企业的效率。
— —
比如入选人民网2020科技创新前沿企业优秀案例:安全系统。
外管局系统作为反欺诈系统,从使用到今年11月底,已为客户拦截损失超过24亿元。
这个系统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传统的反诈骗系统是无法拦截的,只能在一个假案之后才能拦截。
但是保险箱系统可以实时检测。
每一笔交易发生时,通过一套大数据模型规则,计算分析交易是否正常。一旦发现欺诈交易,可以在刷卡瞬间拦截。
举个具体的例子。
曾经有一个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出国去了日本,但是他的信用卡在加拿大正在产生3000多加币的交易。
外管局系统判断不是本人操作,第一时间拦截交易。
随后,银行工作人员给客户打电话,核实客户在日本。
帮助客户避免了三千加币(近1.5万人民币)的损失。
这是务实的技术,用技术帮助客户减少损失,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
许多人把技术视为偶像和时尚。出来,就抱抱,就全进去了。
移动互联网一出来,全在移动互联网。
人工智能出来的时候,调用人工智能里的所有;
但是移动互联网来了,人工智能来了,你发现他们根本没有All in。
他们只是觉得既然大家都在谈技术,我不拥抱技术会让我落后,所以我也拥抱技术。
这是不务实的。
这不是技术崇拜,也不是时尚。
技术是提高企业效率,更好服务客户的工具。
这样利用科学技术是务实的。
这是我对平安银行的第三点感悟:科技务实。
临终遗言
策略得当,人才使用得当,科技务实,是我与平安银行沟通后最重要的三点感悟。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当技术高速变化时,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
迷失在技术本身。
我们会把拥抱科技当成时尚,忘记科技的目的。
作为科技的工具,是为了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然后科技本身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我们会解决下一个问题。
通过不断利用技术解决问题,改善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这才是技术的真正意义。
祝福。
祝福务实的平安银行越来越好。
也祝每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都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务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