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真正的的由来和习俗)-环球观察
屈原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故事(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和习俗)
(相关资料图)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节日里,吃粽子和赛龙舟似乎成了端午节的主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要吃粽子纪念端午节,要赛龙舟,就为了一个人,那就是屈原。现在,端午节最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相传,屈原提倡广纳贤才,使成为富国,并力主联合抗秦,但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废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间写下《离骚》等忧国忧民的诗歌。
后来秦军入侵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不已,但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纵身跳入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去取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也有人说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伍子胥因为受到吴王夫差的怀疑,被赐剑自杀。伍子胥死不瞑目,愤愤不平。伍子胥沉江而死的日子也恰好是五月初五,所以后人以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14岁,淹死在河里,找不到她的尸体。在河边哭了17天之后,她投河自尽,死于五月初五。人们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曹娥的孝顺。
其实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端午节的由来不是这样的。端午节的形成最早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有关,但很少有人知道。
“夏至”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日,但也提醒人们高温已经到来。同时,当阳光和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时,蚊蝇开始滋生,流行病盛行。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意识到这一现象后,有意识地在夏至前选择一个时间节点,举办一些活动,提醒大家注意防病。"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叫端午,所以五月的第一个下午就叫端午,和楚的意思一样,叫端午就像叫。段的“五”字也与“午”相连。按照地支的顺序,五月是“午”月。因为正午是“陈阳”,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称五也是称午。
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是不吉利的,所以他们把五月称为“邪恶的月份”,“五天”称为“邪恶的日子”。所以最后选择五月初五作为时间节点,提醒大家趋利避害。
古代民间习俗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毒月,农历五月初五是毒日。为了警示人们防疫的时候到了,就形成了端午节,甚至还有“避五毒”的习俗。此外,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爱国的伍子胥和孝顺的曹娥而增加的,这使得端午节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更加丰富。
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现在的粽子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有鲜肉粽子、蛋黄粽子、蜜枣粽子、原味粽子等等。这时候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吃好吃的而伤害身体。同时,记得把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又卫生,还减轻了消化负担。
2.吃鸡蛋。鸡蛋必须在粽子锅里煮。据说端午节粽子锅里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中午把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再吃。你整个夏天都不头疼吗?
3.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娱乐,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4.门口挂艾草菖蒲:端午在门口插艾草菖蒲是人们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在门口插上菖蒲和艾草,挂在厅堂里,以除疫辟邪,保一家平安。
5.点雄黄酒。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死各种毒物。所以端午节的时候用酒泡雄黄,给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手腕、脚踝等地方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养蚊子、蛇、蝎子、蜈蚣、壁虎、蜘蛛等。
6.用菖蒲水洗手。由于菖蒲的叶子形似剑,民间炼丹家称之为“水剑”,说它能“杀千害万”。
7.挂上艾虎。在古老的端午节,用来驱邪的东西也被用作装饰品。在中国古代,老虎被视为神兽,被认为可以辟邪,保佑平安。
8.喷漆量。端午节时,用雄黄酒涂抹儿童额头是一种习俗。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一种用雄黄驱毒,一种用虎为兽中之王,以示辟邪。
9、佩戴香包。传统香囊配方为:苍术、川芎、白芷、石菖蒲、山奈、甘松、金钱草、冰片等。香囊中药物的香味可以预防流感、白喉、水痘等传染病。